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丧家面前显能耐,通阴阁中荡魂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老头老太婆都懂得大多数程序——他们参加过的葬礼活动太多了。

    墓地的堪测却是葬礼中的一件最为紧要的事情。墓地的风水格局不仅关系到逝者是否能够长眠安息,更关系到逝者后人的家势人丁官运财气,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极度重视,因此是一门专业而高深的风水学问,除了阴阳先生和风水师,一般人绝不可能懂得。

    马家人的坚拒让我无可奈何,只能听之。

    唉!女神,我何时才能有机会,争得你柔眼一瞥?

    第三日,师父出现。

    师父不声不响地接替我主持完马家的丧事,将我带进书房,命令我脱掉鞋,双脚缠上白布。他在书房中间一堵书橱的左边取下几本书,伸手在里面鼓捣一阵,书橱上自动滑出一道门来。他阴沉地命令到:

    “进去!”

    啊?书橱后面果然是一间暗屋!

    我早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幻想过受到师父的表扬,也预备着接受师父的惩罚。

    师父那副阴沉古怪的脾性,谁也吃不准!

    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他会让我进暗屋里去,这是要关我的禁闭吗?

    我心生恐惧,踌躇着不敢进去,师父将我一推,书橱“砰”一声在我身后闭合。

    暗屋里有昏黄的光,我四下一扫,按捺下恐惧,立刻惊叹,原来师父果真是世间少有的阴阳神人!因为屋中的布设,我在《杳通秘笈》中看到过细致的描述。

    这类屋子,《杳通秘笈》中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通阴阁”。只要具备下阴异能的人,他的魂魄便可由通阴阁下到阴曹地府游历,这种人在史书上被称作“幽冥阳差”,在同行中被称作“阴阳神人”。

    阴阳神人基本都通晓风水堪舆之学,具备异于常人的特异能力,即是能够下阴上阳,通走阴阳两地,并且能够在阴曹地府的各级统治机构中进出。中国的风水堪舆学大师很多,历朝历代人才辈出,但是能够真正修炼到晓阳通阴又能随意进出冥界的人太少,有史可查的屈指可数,朱仙桃、樗里疾、袁天罡、浮屠泓、莫绿松、阴世贤就是这极少数人物中最杰出最鬼异的代表。

    阴阳神人又分为两类。第一类选择做阴阳行商,他们熟谙鬼道,常下到冥界与鬼神做买卖,赚死钱,吃死人饭。

    第二类阴阳神人专门追踪和研究特异鬼魂,常为特异鬼魂著书立说。他们同样深究人性,熟谙鬼道,常下到阴曹地府,奏请阎王爷允准,进地府鬼录司查阅资料,抄录和统计特异鬼魂的数量、身世和事迹,带回阳世来编撰成书。

    这间通阴阁属于屋中套屋的造型。如果能够从屋顶上透视书房的话,整个书房呈现的是一个“回”字型。这种房屋构造甚为奇特,恐怕世间罕有,更加奇怪的是屋中之屋的两道暗门设在一堵书橱的左右两边,而不是通常的前后门。

    这间通阴阁的四面墙壁以及地面天花板,一律被刷成漆黑色。四面墙壁上,全用金色线条勾画出阴曹地府的各式殿堂,以及各种各样的鬼魂,地面和天花板上刻画着金色的阴阳太极图。整间屋极显黑暗阴森、鬼气逼人之气势。

    正对面墙壁上悬挂一匾两联,匾联均为黑底白字,不细心一时瞧不出来,以为那些白字是直接写在墙壁上的。

    横匾上书:“诸神安详”。

    右联上书:“晓阴通阳,上求下索,穷究天灵地魂”。

    左联上书:“胆致心诚,朝叩暮拜,万祈鬼护神佑”。

    匾联下设置一张两头抵墙的长大梯台。梯台分五层,最高一层靠墙,供奉丰都北阴大帝的大画像;第二层供奉五方鬼帝的画像;第三层供奉十殿阎王的画像;第四层供奉一长排其他鬼神的画像,有叫得出名也有不认得的;第五层供奉着数位阴阳神人的画像,正中间一幅较大,我不认得,猜想大约是师父的师父。

    梯台前紧靠一张香案,里侧等距放着数盏清油灯,其中正中间两盏最大并燃着,发出昏黄的光,显然这两盏是长明灯,长年保持不灭。其它的油灯,在特殊的时候才会点燃。香案外侧作为上香蜡放供品之用。

    香案前的地上,顿着一只大的灰钵,钵前放着一张跪拜用的蒲团,蒲团盖在地板正中心,也恰好处于地上刻画着的阴阳太极图的正中心。

    屋里昏暗阴森,静谧玄幽,听不到外面一丝声响,不过我已经不太感到害怕。

    师父将我关进来,是要关我禁闭还是有其他目的?既然猜不出用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下阴的能力。

    我在屋角水池中净过手,逐一点燃所有油灯,敬上香,跪在中央的蒲团上,虔敬地向诸位鬼神施三拜九叩之礼,随后退到身后墙下的一张蒲团上,盘腿而坐,闭目,匀气,静神,去思,心念《杳通秘笈》中的“荡魂诀”,试一试自己能否魂魄出窍,下游阴曹地府。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