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七章 鄙人不擅长武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带着呼啸飞向他们。

    在他们的混乱中,杨丰将一名色目撤落马下,自己翻身上马,催马向前狂奔而走,很快就消失在路边的密林中……

    当然,不是真消失。

    这些色目有些不对,这明显是军队里的。

    明军里面色目还是不少的。

    这些色目通常都是单独编制,比如色目千户百户之类,而且东西南北都有,比如广州各卫里面就有整整一个卫都是色目。他们和翻毛皮靴们虽然都是色目,但后者只是色目里面的贱籍,实际上卫籍,民籍的色目还有很多,甚至包括官员。

    包括文官。

    明朝文官里面也有色目。

    但他们以平民身份出现在这里就很值得怀疑了。

    杨丰紧接着换了身打扮……

    反正他此前一直带着九筒面具,现在摘下面具就行。

    他随即南下,一直到盛泽找了个靠路边的茶寮,一边喝茶一边等着,到傍晚时候这些色目就出现,不过之前那首领和被他打伤的已经不见。他们并没认有出杨丰,直接在盛泽找客店住下,杨丰看着他们进去,然后走到查验商旅的巡检身旁,拿出个仿造的腰牌在他面前一晃。

    巡检看着上面锦衣卫三个字脸色一变。

    杨丰摇了摇头。

    巡检很机灵。

    “兄台如何至此,倒是多日不见了。”

    他说道。

    旁边弓手搬过交椅。

    “那些是什么人?”

    杨丰坐下问道。

    至于锦衣卫腰牌是他照着正品雕刻的。

    自己刻的。

    一个木头牌子而已。

    他的警卫就是锦衣卫,照着他们的牌子刻就行,这样出门就不用找路引了,这个也没人敢伪造,一般也不会有人怀疑是假的……

    伪造后果太严重。

    哪怕没有路引出门被抓,无非就是打板子或流放。

    伪造这个全家人头落地。

    巡检丝毫没怀疑,他就是以为这是个锦衣卫的密探,他看了看旁边书吏,后者立刻起身走进那客店,紧接着捧着店历回来了,在那里翻看着……

    “巡检,是从山西的盐商,寄籍在扬州,此番前往盐场贩盐,有扬州府开出的路引,总共五十六人,有四人在平望驿遇盗受伤,目前留在平望驿,故只剩下五十二人。名单都在上面,携带之物除了防身兵器,再就是盐引与钱钞,不过倒是有些值得怀疑的,毕竟都是色目,而且看着也不像盐商。

    盐商都是见人就笑,这些却一点规矩都不懂。

    再说也没驮队。

    浙盐都是本省和广信,就算进山也是得有驮队。”

    书吏说道。

    “找个人,往南汇所送一封信,要快!”

    杨丰说道。

    说完他拿出记号笔,从书吏那里撕了张纸,迅速给杨文写信。

    这些人身份不对,此前立花说过还有一批人,弄不好就是这些,让杨文先把那几个受伤的盯住,必要时候先控制住,不过最好只盯着。

    山西盐商。

    寄籍扬州。

    这依然很难猜到身份。

    这时候盐商基本上都是山西人。

    少数陕西人。

    毕竟就他们最方便往九边送粮食换盐引,直到万历年间完全改成货币化之后徽商才和晋商平起平坐,然后明末扬州被屠之后,旧的盐商格局才彻底清洗,再开始贩盐,就是徽商占绝对优势了。

    而且在两淮盐场的都是寄籍扬州和淮安,同样他们贩盐的范围也包括了杭州湾的盐场。

    不过销售范围是浙江和部分江西。

    “越快越好!”

    杨丰把信递给巡检。

    紧接着他又掏出一把钞票……

    “这,这,这如何使得?”

    巡检眉开眼笑地说道。

    “给你就拿着,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杨丰说道。

    “那这些要不要抓起来,只要咱们怀疑他们有问题,兄弟就可以下令先抓了再说。”

    巡检抓着钞票说道。

    他是巡检,专门捕盗的,发现有可疑的有权先抓。

    “不用,别打草惊蛇!”

    杨丰说道。

    他还得等这些人和倭寇会和呢!

    他紧接着去嘉兴,然后第二天又在嘉兴等到了这些人,再接着到海宁又等到了这些人,就这样他在前这些人在后,一站站到了许村盐场。那些色目到这里后,就等到了接待的,然后一起直接就钻进了附近一处大宅里不再露面,很显然他们在等待去和那些倭寇会和。

    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是立花所说的那下一批人。

    不过应该差不多。

    毕竟这样一伙精锐色目莫名其妙跑到这里,很明显不是贩盐的。

    他在附近转悠着等待。

    这一带都是盐场,这时候钱塘江口和现代多少有些差别,许村就已经是重要盐场了。

    不过两浙盐场这时候已经比不上两淮,毕竟后者有足够广袤的沿海冲积平原。

    不过这里依旧并非纯粹的晒盐。

    还是淋灰取卤,然后煎盐,正因为如此,制盐需要大量的协作,这些灶户都是军事化编制,也就是团,一个团就是一个灶户群,靠着沿海广袤的芦苇做燃料,另外也是做为晒卤铺低的,用草木灰吸附杂质。

    不过这时候的灶户日子过得比明末可以说天壤之别。

    现在他们类似国营工厂。

    每丁一年多少定额,把盐做够了上交盐场,同样从盐场以定额领作为报酬的粮食。

    做够了定额就自由了。

    种田,捕鱼都随便,愿意继续制盐也行,也一样是用盐和盐场换粮,盐场必须常备足够的粮食以交换,这样他们就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吃饱,朱元璋有时候还会赏赐宝钞。等到明末是货币化,盐商自己找他们买,粮食他们自己拿钱找粮商买,那这还不把他们的价值榨干?

    盐商买他们的盐,一两银子能买一两千斤。

    他们一两银子从粮商那里未必能买一石米,随随便便一个灾荒,就能涨到一两以上银子一石,但这时候盐场有专门的赈灾库,灾荒要给他们发粮食赈济的。

    盐商则是暴利。

    从天津贩盐到京城就能涨五倍的价。

    从两淮盐场到湖广山区,最高都能涨六十倍。

    所以货币化的时代,底层生产者就是要被榨干最后一丝血汗的,这一点明朝的灶户们,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样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