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狱警日记(连载)(13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看守所里人性“较量”

    1996年,19岁的郝平从警校毕业,到哈尔滨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上班,不能像别的警察那样破案、抓坏人,他的内心有些失落。后来,他从老同事身上悟出平凡的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才逐渐安下心来。

    初来乍到,工作并不得心应手。他长期管理3o—6o名在押人员,均是重、死刑犯。这一群体身上有较多劣根性,时常阳奉阴违、争强好胜,如何让他们口服心服,郝平慢慢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管教是名特殊园丁,要对长歪的树进行修剪、扶正,唤回迷途的灵魂。”

    饶某服过多次刑,恶习较重,常与他人生冲突,并顶撞管教人员。郝平接手后,一方面严厉教育其违纪行为,一方面对体弱多病的他在生活上关爱有加。去年冬天,见饶某的棉裤不够用,郝平花钱买了一条,还亲自为其剪裁改造,饶某很感动,此后,他再也未违反过监规。

    前不久,小谋(化名==)常在监室抖狠,且情绪烦躁,这很快反馈到郝平那里。郝平多次找其谈心。原来,被判死缓的小谋,见在此羁押时日已不短,但不算刑期,担心是否会被改判成死刑,思想包袱很重,但无处宣泄,遂常找他人挑衅。弄清原因后,郝平一方面安抚其情绪,耐心解释称,“你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未抗诉,刑事部分已经定性。但因民事赔偿部分未到位,应做家人工作,尽可能地对被害人家属进行赔付。”另一方面,郝平抓紧通过正常渠道,向有关单位催案。见状,小谋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在教育、转化在押人员的同时,郝平将深挖破案融入日常管理中,在监所开辟“第二战场”,先后破获各类刑案5o余起。

    送死刑犯体面“上路”

    12年来,郝平直接管过86名死刑犯,除依法改判外,其余68人都安全交付执行。虽是咎由自取,但郝平认为,他们也是人,应让其体面地“上路”。

    郝平至今记得,第一个死刑犯肖江,当天上午,郝平还找肖江谈话,劝他安心改造,“也不是完全没希望”,下午他就被提走执行。为此,郝平心里堵了几天。

    严召因故意杀人被判死刑,绝望的他对管教非常抵触,郝平主动要求将其调入自己分管的监室。严召加戴镣具后手脚冰凉,郝平花钱给他购置了手套、厚袜等;严召因高烧粒米未进,郝平每天端来鸡蛋面喂给他吃;严召临刑前想见家人最后一面,郝平四处奔走终获法院批准,让严召见到了两年未谋面的妻女。

    严召泪流满面地说,“我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可你们把我当人看,我服了。我‘上路’后,就把遗体捐出给医学研究或需要的人,算是为社会做点贡献吧!”在走出监室的一刻,严召扑通跪地说,“郝队长,如果早点认识您,我不会走到这一步”。

    看守所监号里的反思

    一个由国家、人民花钱培养来的大学毕业生,她的灵魂何时被污垢塞满?对于人生的意义她是从来不知道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刘春洋现象只是一个特例还是代表了目前我们社会中一部分青年人过于向钱看的思想倾向?

    关于犯罪的动机,刘春洋有数种说法。先,当年她从热电厂辞职去做时装模特的动因是因为哥哥患重病,无钱医治,刺激她立志赚钱;她又说,她想赚钱,是想将来开一个私立小学,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孤儿到她开的小学来读书;她还说,她之所用后母的名字开户存钱,是因为与后母感情好,希望给她一些钱养老等等。她的上述说法颇能打动人,可是,有谁能够认定她的这些说法是真实的内心流露而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呢?

    刘春洋希望获得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同情。在被羁押的日子里,尽管给了她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她始终没有认真深挖自己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思想根源,她仅是希望政府能对她从轻处罚,给她留条生路。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被告人刘春洋给本案审判长李天民写了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审判长:

    您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